無人機歷史:第二戰冷戰爆發,推動了無人機技術迅猛
來源:本站 發布時間:2021-01-25 02:01:35 點擊量:226
德國自動飛行和遠程遙控技術明顯遙遙領先,因此,盟軍各國攻入德國后爭相尋找科技裝備與科研人員,用“逆向工程”的方式,從拆解開始,學習仿造德國裝備,科研人員則被邀請移居到各方戰勝國。于是V1、V2飛彈之父——沃納·馮·布勞恩受邀前往美國,獲得更多的預算,繼續研究火箭技術。


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情況類似,1945年,各國擁有大量庫存飛機,應該讓這些飛機發揮作用。因此,美國決定把“赫爾卡特幽靈機”(Hellcat Phantom)改裝成無人機,用于在太平洋原子彈試驗后提取空氣樣本。
冷戰隨后爆發,推動了無人機技術迅猛發展。想象一下,倘若戰端開啟,大規模坦克部隊在歐洲洶涌襲來,炮兵部隊首先需要高效的偵查方式。這類任務對于由飛行員操縱的普通飛機來說非常危險,所以,催生了戰術無人機(也被稱為“無人偵察機”)。無人機以高速低空掠過戰場上空,給常規目標或者核武器拍照。然后,無人機憑借降落傘著陸,軍隊立即回收,再洗印膠片。陸軍最接近戰場,他們可以不呼叫空軍協助,轉而使用無人機,這一戰術讓處理信息的時間縮短,實現迅速反擊。因此,法國在20世紀50年代根據德軍的V1飛彈研發出卡車運載的小型戰術無人機CT-10、CT-20,然后是R20。

R20戰術無人機
與之一脈相承的最新一代產品是“臨時戰術無人機系統”(SDTI)無人機:這種螺旋槳飛機翼展4米、依靠彈射器起飛,最大飛行時間5小時,借助降落傘著陸。這種無人機在科索沃和阿富汗地區曾經得到大量應用。


SDTI無人機
從戰略角度看,軍方希望無人機技術不要僅僅在臆想戰場的上空漫步。鐵幕兩側的陣營盡管名義上處于和平狀態,其實彼此迫切希望監視對方。美方使用U2偵察機在蘇聯境內實施高空偵查。1960年5月,一架U2飛機被擊落,蘇聯播出了一名安然無恙的機組人員遭俘虜的鏡頭。這一事件讓美國輿論一片嘩然,美國加速研制能夠深入敵后執行任務的無人偵察機。
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使美方監視敵人的需要更加緊迫,可當時的無人機技術并不成熟。“瑞安”147 BQM-34無人偵察機有另一個更為人所知的名字——“螢火蟲”無人偵察機,其翼展不到5米,可以由飛機投放,通過降落傘回收。1964年,“螢火蟲”首飛,侵犯中國領空。該無人偵察機在越南、中國等地執行任務,共飛行3400余次,其中幾架飛機被中國軍方擊落。

“螢火蟲”,冷戰時期的無人偵察機
盡管美國在冷戰時期使用的無人機技術獲得了無可爭議的巨大成功,但是,無人機在防空炮火和戰斗機面前仍顯得脆弱無力,極易遭到攻擊。鑒于無人機的缺陷和損失,加上遙控導航技術并沒有完全成熟,無人機在美軍眼中漸漸失去了價值。美軍從越南撤軍之后,無人機技術也被束之高閣。
推薦產品 MORE+
推薦新聞 MORE+
- 異構計算三維建模聯合解決方案發布,測繪行業迎來升級時刻 2021-06-07
- 飛馬D-PACK100激光雷達背包地面點云成果 2021-01-25
- 無人機載激光雷達架空輸電線路巡檢案例分享 2021-01-25
- 飛馬智能偵察系統視頻應用解決方案 2021-01-25
- 全站儀常規測量誤差 2021-01-25
- 全站儀的對中整平小技巧 2021-01-25
- 全站儀可以代替水準儀進行高程測量 2021-01-25
- 水準儀I角的檢驗 2021-01-25
- 測量專用詞匯 2021-01-25
- GPS 擬合高程測量注意事項 2021-01-25